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

【宜蘭綠博】百人橋上運動會,徵集百位強女壯男




百人橋上運動會,徵集百位強女壯男



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王俊雄策展的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,正在宜蘭縣綠色博覽會中展出,展期至5月19日。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由南藝大建築繁殖場(呂理煌)、北科大地景生態與文化研究室(林靜娟)、文化大學建築系(黃奕智)、中原大學建築系(黃俊銘)、實踐大學建築系(林聖峰)和宜蘭林昶濬建築師事務所六個單位,超過百名師生分別創作六件作品:種子橋+柳葉橋、夢見蒙德里安的樹、水舞風聲、待庵、木石,水路,花樹下、漂流木平台。透過「漂流之林」可連接到對岸的「大石鼓祕境」。於開園期間,經由引導員帶領的「大石鼓祕境」生態導覽,在自然環境中探索、發現森林與生物、環境和人們的影響;進而了解保護森林生態。
為替全國建築系學生增添體驗此次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的機會,讓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作為建築教育新平台的功能充分發揮,宜蘭縣環保局特別舉辦「百人橋上運動會」活動,徵求全國建築系學生百人,在五月四日傍晚親身體驗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進行交流,並登上種子橋+柳葉橋合影留念。並舉辦座談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多人共同對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發表意見。
本活動需報名參加,現場備有簡易餐點,會後並有專車接送至羅東轉運站。但參加者必須捐贈新台幣 50 元給希望種子動物保護協會,作為減少宜蘭縣內流浪動物問題,並推廣協助結紮流浪母狗 / 母貓之用。請於活動開始前自行前往宜蘭綠色博覽會 - 武荖坑風景區售票口集合入場。
有意者請報名,報名請洽 0972-703-300 張鈞評小姐聯繫。
活動時間》5月4日(六) 16:00-20:30
報名時間》即日起~2013.05.02(四)
主辦單位》宜蘭縣政府環境保護局
協辦單位》宜蘭縣政府農業處、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
活動地點》宜蘭綠色博覽會-武荖坑風景區
活動內容》16:00  於售票口集合入場
17:00  縣長與貴賓致詞
17:15  百人橋上大合照
17:30  簡易餐點
18:15  座談會
20:30  活動結束,專車接送至羅東車站
座談會講者》 王增榮  /  比格達工作室
卡艾瑋  /  台大土木系
蕭有志  /  實踐建築系
簡學義  /  竹間建築師事務所
邱文傑  /  大涵建築師事務所
黃聲遠  /  田中央
報名方式》電話報名0972-703-300
信箱報名 uscarchi@gmail.com


創作論述
綠色博覽會為宜蘭縣全縣年度重要活動之一,博覽會除宣揚宜蘭以農立縣,教育民眾當代農業技術知識外,也宣導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觀念和作法,希望能以世界公民身份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。
「漂流之林」創意構築,是為呈現地球正處於生態危機的急難處境,希望能喚醒民眾透過積極作為來實踐關鍵作為,讓地球和人類免於劫難。「漂流之林」意思是說,樹林原是穩定地生長在陸地之上,漂流之林是樹林之一種異常,來自於地表的大規模變動,導致樹林無法穩居於地,於是只好漂流,也因此愈是生態大規模變遷將導致萬物毀滅。本次構築使用的漂流木,即是樹林淪為漂流的結果,因此漂流木也因此是漂流之林的象徵。
漂流之林除了代表苦難與滅絕,也是重生之意。漂流之林作由漂流木所構成,是漂流木的聚集,它若做為一種正向的建構,可以來重構河流和陸地之間因為土地大規模遷移,而產生的斷絕關係,也可以用來連接同樣因為地表變遷而分隔的兩岸之間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漂流之林的另一層意義,是人類運用智慧,運用樹林倒覆漂流之後蛻變成的漂流木,來重建破碎的地景,讓大地恢復生息。
 (一)橋:種子橋+柳葉橋
指導老師:呂理煌
設計團隊: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
兩座各以葉與種子為發想概念的橋,由呂理煌老師帶領十二位研究生,歷時一個半月,一點一滴從無到有創作出台灣僅見的手造鋼橋。這兩座手造鋼橋為「漂流之林」園區的核心作品。其結構採預力原理,用最少的材料與簡潔的工法,不僅打造出輕盈纖細的線條,並能讓結構強健堅實,搭跨出長跨度。再由內部不同的串接方式表現出一感性一理性的特質,交錯的空間體驗讓橋不再只是跨接兩岸,更能供人駐足休憩的空間,讓人們融入武荖坑溪的自然景致之中。
 (二)待庵
指導老師:黃俊銘
設計團隊:中原大學建築系
宜蘭綠博展出小屋「待庵」,是由中原大學建築系團隊創作的作品,配合環保局環保觀念的推廣,與綠建築持續性的設計概念,結合了在地推廣有機農業的行健社區,以社區及參觀者協力造屋的方式共同完成這個小屋。設計創作與建造過程,是建立在建築廢材的再利用、自然建材的推廣、原住民建築智慧的應用、環保技術的構法、參與式協力造屋、建築手工藝的提倡、預製組裝的工法等概念上。雖然是個小小的建築,但希望它的觀念與做法是可以被推廣與複製的。
 (三)水舞風聲
指導老師:黃奕智
設計團隊: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
「武荖林泉」是傳統的蘭陽八景之一,蜿蜒的水流穿越過綠色的山林,清澈的溪水帶來了豐沛的生命力。本設計便是以「武荖林泉」的環境意象為概念,運用新城溪的河水,輔助溪谷的山風,將溪流與山風的流動與聲音,引導到作品當中。水車與風力機械設備以手工搭造,讓自然的流動與人類的勞動智慧相互結合,形成一種新的環境聲音運動裝置。藉此「水舞風聲」的空間裝置,「武荖林泉」因此有了新的環境意義詮釋。
(四)夢見蒙德里安的樹
指導老師:林靜娟
設計團隊: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地景生態與文化研究室
矩陣化約了萬物的混沌關係,是建築學向來建構空間的基礎。
漂流木,挑戰了我們習慣用來思考空間的座標系統。
在物的隨機和思維的矩陣之間,尋找率性與嚴謹!
90度接合的臨界,正矩形的秩序,規範著自然、不規則的漂流木,
是我們想面對漂流木的態度。
模矩化的立方體,向水平自由伸展成林,
在垂直生長竟又成樹。
想召喚起林間漫遊,河畔小憩的童年。
最粗到最細、最重到最輕的漂流木找到適得其所的處境。
漂流木最新的這段旅程,是漂與浮!
一段  漂--在水上的旅程,
一場  浮--在空中的白日夢,
醒來時眼前的樹,是真樹抑或蒙德里安的樹?
(五)木石,水路,花樹下
指導老師:林聖峰+王俊雄
設計團隊: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
此作品是由三個不同空間經驗的“亭”所構成的地景。大量運用漂流木, 竹,棧板,系統鐵件等自然材料與可回收材料構成。“編織”為達成 創作“手段 / 目的”與“內容 / 形式”合一的核心操作主軸。透過“編 織”,我們經驗開發材料的特質,發展材料構造系統,同時,閱讀形 塑空間。“編織”是手,腦,心與材料的相遇過程,是“恰當”的找尋, 是想像與共感的“物”的形塑歷程。是詮釋。 “木石,水路,花樹下”是人造的自然。是花園。
(六)漂流木平台
設計團隊:宜蘭林昶濬建築師事務所
此平台由竹子、回收使用過的木材和漂流木等為材料,藉由多種構築方法的交互運用,創造多種質感彼此交織拼貼,反映身處於自然山林,並以此反襯一般追求純粹的設計作品的虛飾。本平台連接了漂流之林所有作品,因意識到其作為背景的角色,創作時蓄意低調壓抑表現,專注追求武荖坑溪谷優美景色之呈現。當人由堤防下入口廣場,逐級上登堤防,越堤防頂而腳踏平台之際,最能感受到武荖坑溪谷之獨特美感。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